中和
词语 | 中和 |
---|---|
拼音 | zhōng hé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(一)、酸和碱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,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,所生成的物质失去酸和碱的性质。(二)、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,产生其他物质,使毒素的毒性消失。 (三)、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,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叫中和。 (四)、使中和,泛指折中性质不同的事物,使各自都保留一部分特性,同时也丧失一部分特性:中和不同意见。 解释二: (一)、同“ 中和 ”。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欥中龢为庶几兮, 颜 与 冉 又不得。” 颜师古 注:“龢,古和字也。” 明 宋濂 《瑶芳楼记》:“况夫宫角之相参,羽徵之互奏,禁其忿慾之邪,宣以中龢之正。” (二)、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。儒家认为能“致中和”,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,达于和谐境界。 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;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《东观汉记·张纯传》:“谦俭节约,闺门中和。” 唐 权德舆 《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》:“大乐本天地,中和序人伦。” 清 赵翼 《安宁州汤池》诗:“性真抱中和,元气葆温燠。” (三)、中正平和。 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公平者职之衡也,中和者听之绳也。” 杨倞 注:“中和谓宽猛得中也。” 田北湖 《论文章源流》:“闻其声音,油然愉快,游神宇下,含履中和。” 朱自清 《山野掇拾》:“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,是个中和的人。” (四)、道教语。指元气。 《太平经·和三气兴帝王法》:“元气有三名,太阳、太阴、中和。” 北周 庾信 《道士步虚词》之四:“中和炼九气,甲子谢三元。” (五)、化学、物理名词。(1)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。(2)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,产生其他物质,使毒素的毒性消失。(3)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。 解释三: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;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聂文涛 注: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(此言不因个人情绪而左右正见),叫做中;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,都恰到好处,叫做和。君子能够做到中,是天下最大的根本;做到和,天下才能归于道。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,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,万物都会养育他。中庸之道,指不偏不倚,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。《论语·庸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” 【中】字解释: 中zhōng 和四方、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:中心。当中。中原。中华。 在一定范围内,里面:暗中。房中。中饱。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辍(中途停止进行)。中等。中流砥柱。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:在研究中。 特指“中国”:中式。中文。 适于,合于:中看。 外西洋 中 zhòng 恰好合上:中选。中奖。中意(会意,满意)。 受到,遭受:中毒。中计。 科举考试被录取:中举。中状元。 外西洋 笔画数:4; 部首:丨; 笔顺编号:2512 【和】字解释: 和hé 相安,谐调:和美。和睦。和谐。和声。和合(a.和谐;b.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)。和衷共济。 平静:温和。祥和。和平。和气。和悦。和煦。惠风和畅。 平息争端:讲和。和约。和议。和亲。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:二加二的和是四。 连带:和盘托出(完全说出来)。和衣而卧。 连词,跟,同:我和老师打球。 介词,向,对:我和老师请教。 指日本国:和服(日本式服装)。和文。大和民族。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:和棋。和局。 姓。 战 和 hè 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:和诗。 战 和 huó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:和面。和泥。 战 和 huò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:和药。奶里和点儿糖。和弄。和稀泥。 量词,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洗了三和水。 战 和 hú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 战 笔画数:8; 部首:口; 笔顺编号:31234251 |
上一个:旌麾
下一个:抛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