犎牛
词语 | 犎牛 |
---|---|
拼音 | fēng niú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一种领肉隆起的野牛。亦名封牛、峰牛。解释二: (一)、一种领肉隆起的野牛。亦名封牛、峰牛。 《尔雅·释畜》“犦牛” 晋 郭璞 注:“即犎牛也。领上肉犦胅起,高二尺许,状如槖驼,肉鞍一边,健行者日三百餘里。今 交州 合浦 徐闻县 出此牛。”《晋书·张骏传》:“西域诸国献汗血马、火浣布、犎牛、孔雀、巨象及诸珍异二百餘品。” 唐 玄应 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十四:“《汉书·西域传》有犎牛。 邓展 曰:‘脊上有肉鞍如橐驼。’” 清 龚自珍 《论京北可居状》:“如夹山而居山之坳,纵可四百丈,横四之一,可以牧牛、羊、犎牛。”一说即单峰驼。 【犎】字解释: 犎fēng 〔犎牛〕一种野牛,背上肉突起,像驼峰,如“西域诸国献汗血马、火浣布、犎犎、孔雀、巨象及诸珍异二百馀品。” 笔画数:13; 部首:牛; 笔顺编号:1211211243112 【牛】字解释: 牛niú 哺乳动物,趾端有蹄,头上长一对角,是反刍类动物,力量很大,能耕田拉车,肉和奶可食,角、皮、骨可作器物:牛刀小试(喻有很大的本领,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)。牛黄。牛角。 星名,二十八宿之:牛斗(指牛宿和斗宿二星)。 喻固执或骄傲:牛气。 姓。 笔画数:4; 部首:牛; 笔顺编号:3112 |
上一个:穷州
下一个:小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