犛牛
词语 | 犛牛 |
---|---|
拼音 | máo niú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野牛。形状毛尾全同牦牛,但比牦牛大。一说即牦牛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东北百里,曰 荆山 ……其中多犛牛。”郭璞 注:“旄牛属也,黑色,出西南徼外也。”《新唐书·吐蕃传上》:“其宴大宾客,必驱犛牛使客自射,乃敢馈。”明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兽二·犛牛》:“犛牛出西南徼外,居深山中野牛也,状及毛尾俱同牦牛。牦小而犛大,有重千斤者……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。”参见“牦牛”。【犛】字解释: 犛máo 古同“牦”,牦牛。 犛 lí 〔犛靬( 笔画数:15; 部首:牛; 笔顺编号:112343134133112ji乶 )〕中国汉代西域国名。又汉代张掖郡县名,在今甘肃省永昌县。 笔画数:15; 部首:牛; 笔顺编号:112343134133112 【牛】字解释: 牛niú 哺乳动物,趾端有蹄,头上长一对角,是反刍类动物,力量很大,能耕田拉车,肉和奶可食,角、皮、骨可作器物:牛刀小试(喻有很大的本领,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)。牛黄。牛角。 星名,二十八宿之:牛斗(指牛宿和斗宿二星)。 喻固执或骄傲:牛气。 姓。 笔画数:4; 部首:牛; 笔顺编号:3112 |
上一个:直心眼儿
下一个:全纤维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