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都
词语 | 下都 |
---|---|
拼音 | xià dū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(一)、即陪都。于京都之外,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。列朝所指不一。(1)西周 都 镐京,以 雒邑(今 河南 洛阳 故城)为下都。宋 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五:“《洛誥》序云:‘周公 往营 成周’,则 成周 乃东都总名。河南,成周 之王城也;洛阳,成周 之下都也。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,下都则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。”(2)西晋 都 洛阳,东晋 称 建业(今 江苏 南京市)为下都。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卫玠 从 豫章 至下都。人久闻其名,观者如堵墙。”(3)北齐 都 邺,以 晋阳(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)为下都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一五五引《晋书》。(4)北宋 都 开封,以 洛阳 为下都。(二)、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西南四百里,曰 昆仑之丘,是实为帝之下都。”唐 武则天《归和》诗:“言旋云洞兮躡烟途,永寧中宇兮安下都。” 解释二: (一)、即陪都。于京都之外,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。列朝所指不一。(1) 西周 都 镐京 ,以 雒邑 (今 河南 洛阳 故城)为下都。 宋 赵与时 《宾退录》卷五:“《洛誥》序云:‘ 周公 往营 成周 ’,则 成周 乃东都总名。 河南 , 成周 之王城也; 洛阳 , 成周 之下都也。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,下都则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。”(2) 西晋 都 洛阳 , 东晋 称 建业 (今 江苏 南京市 )为下都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 卫玠 从 豫章 至下都。人久闻其名,观者如堵墙。”(3) 北齐 都 邺 ,以 晋阳 (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)为下都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一五五引《晋书》。(4) 北宋 都 开封 ,以 洛阳 为下都。 (二)、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。 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西南四百里,曰 昆仑之丘 ,是实为帝之下都。” 唐 武则天 《归和》诗:“言旋云洞兮躡烟途,永寧中宇兮安下都。” 【下】字解释: 下xià 位置在低处的,与“上”相对:下层。下款。 等级低的:下级。下品。下乘(佛教用语,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)。下里巴人(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,常与“阳春白雪”对举)。 方面,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卷。下次。下限。 由高处往低处,降落:下山。下车。下马。下达。 使降落:下半旗。下棋。 进入:下海。 投送:下书。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:下班。下课。 谦辞:在下。下官。 颁布:下令。 攻克:攻下。 卸掉:下货。把他的枪下了。 用,投入精力:下工夫。 退让:争执不下。 做出判断:下结论。 量词,指动作次数:打三下。 用在名词后边(a.表示在里面,如“心下”、“言下”;b.表示当某个时节,如“节下”、“年下”)。 用在动词后边(a.表示关系,如“教导下”、“培养下”;b.表示完成或结果,如“打下基础”;c.与“来”、“去”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,如“走下去”、“停下来”)。 少于:不下二百人。 动物生产:鸡下蛋。 上高停 笔画数:3; 部首:一; 笔顺编号:124 【都】字解释: 都dū 大都市:都市。都会。通都大邑。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,京城:首都。国都。京都。建都。 美好:“雍容闲雅,甚都”。都丽。都雅。 总:都为一集。 居:“都卿相之位”。 古代称头目、首领。 姓。 皆全 都 dōu 全,完全:都要。功课学得都不错。 表示语气的加重:一动都不动。 皆全 笔画数:10; 部首:阝; 笔顺编号:1213251152 |
上一个:夭逝
下一个:脚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