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风
词语 | 下风 |
---|---|
拼音 | xià fēng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(一)、风所吹向的那一方:工业区设在城市的下风,就不至于污染城市的空气。(二)、比喻作战或比赛的一方所处的不利地位:整场比赛主队一直处于下风。 解释二: (一)、风所吹向的那一方。 《孙子·火攻》:“火发上风,无攻下风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博喻》:“灵凤振响於朝阳,未有惠物之益,而莫不澄听於下风焉。” 宋 朱弁 《曲洧旧闻》卷五:“松之有利於世者甚博……其根皮食之肤革香,久则香闻下风数十步外。” 清 李渔 《蜃中楼·望洋》:“又何曾尝看些碗旁边琼浆滋味,闻着些下风头温香气息。” (二)、比喻处于下位,卑位。有时作谦辞。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 晋 大夫三拜稽首曰:‘君履后土而戴皇天,皇天后土,实闻君之言,羣臣敢在下风。’”《南齐书·安陆昭王缅传》:“ 竟陵王 子良 与 缅 书曰:‘窃承下风,数十年来未有此政。’” 宋 叶适 《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》:“自 绍兴 庚辰至 乾道 辛卯,公名节为世第一,士无不趋下风者。” 明 李东阳 《怀麓堂诗话》:“ 唐 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,惟 杜子美 顿挫起伏变化不测,可骇可愕,盖其音响与格律正相称,回视诸作,皆在下风。” 解释三: 下风,指风所吹向的那一方;比喻处於不利的地位。亦可引申为自谦之词。见《孙子·火攻》:“火发上风,无攻下风。” 【下】字解释: 下xià 位置在低处的,与“上”相对:下层。下款。 等级低的:下级。下品。下乘(佛教用语,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)。下里巴人(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,常与“阳春白雪”对举)。 方面,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卷。下次。下限。 由高处往低处,降落:下山。下车。下马。下达。 使降落:下半旗。下棋。 进入:下海。 投送:下书。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:下班。下课。 谦辞:在下。下官。 颁布:下令。 攻克:攻下。 卸掉:下货。把他的枪下了。 用,投入精力:下工夫。 退让:争执不下。 做出判断:下结论。 量词,指动作次数:打三下。 用在名词后边(a.表示在里面,如“心下”、“言下”;b.表示当某个时节,如“节下”、“年下”)。 用在动词后边(a.表示关系,如“教导下”、“培养下”;b.表示完成或结果,如“打下基础”;c.与“来”、“去”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,如“走下去”、“停下来”)。 少于:不下二百人。 动物生产:鸡下蛋。 上高停 笔画数:3; 部首:一; 笔顺编号:124 【风】字解释: 风(風) fēng 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 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 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 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 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 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 姓。 风 (風) fěng 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 笔画数:4; 部首:风; 笔顺编号:3534 |
上一个:砭灼
下一个:断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