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师
词语 | 国师 |
---|---|
拼音 | guó shī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(一)、国家的军队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子殿国师,齐 之辱也。”(二)、王莽 设置的职官。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及 王莽 篡位,歆 为国师。”参见“四辅”。 (三)、太师的别称。《后汉书·赵典传》:“公卿復表 典 篤学博闻,宜备国师。”李贤 注引 徐坚 云:“国师,即太师也。” (四)、一国的师表。《陈书·周弘正袁宪传赞》:“观其雅量标举,尤善玄言,亦一代之国师矣。” (五)、指国子祭酒。《梁书·王承传》:“俄转国子祭酒。承 祖 俭 及父 暕 尝为此职,三世为国师,前代未之有也。” (六)、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。始于 北齐 法常。《大宋僧史略》卷中:“北齐 有高僧 法常 …… 齐王 崇为国师。”《景德传灯录·慧安国师》:“嵩岳 慧安 国师…… 武后 徵至輦下,待以师礼。” (七)、元、明、清 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(西藏、内蒙 等)的上层僧侣。《元史·释老传·八思巴》:“中统 元年,世祖 即位,尊为国师,授以玉印。” 解释二: (一)、国家的军队。 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子殿国师, 齐 之辱也。” (二)、 王莽 设置的职官。 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及 王莽 篡位, 歆 为国师。”参见“ 四辅 ”。 (三)、太师的别称。 《后汉书·赵典传》:“公卿復表 典 篤学博闻,宜备国师。” 李贤 注引 徐坚 云:“国师,即太师也。” (四)、一国的师表。 《陈书·周弘正袁宪传赞》:“观其雅量标举,尤善玄言,亦一代之国师矣。” (五)、指国子祭酒。 《梁书·王承传》:“俄转国子祭酒。 承 祖 俭 及父 暕 尝为此职,三世为国师,前代未之有也。” (六)、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。始于 北齐 法常 。 《大宋僧史略》卷中:“ 北齐 有高僧 法常 …… 齐王 崇为国师。”《景德传灯录·慧安国师》:“ 嵩岳 慧安 国师…… 武后 徵至輦下,待以师礼。” (七)、 元 、 明 、 清 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( 西藏 、 内蒙 等)的上层僧侣。 《元史·释老传·八思巴》:“ 中统 元年, 世祖 即位,尊为国师,授以玉印。” 解释三: “国师”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。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,一般以北齐时代(550—577)法常为始。但更多的国师出自道家,如唐代国师杨筠松,是典型的道教徒,风水学泰斗,元朝国师丘处机等均出道教。一般由汉人统治的朝代国师多出自道教,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有部分时期,国师从佛教中产生。 【国】字解释: ● 国(國)guó ㄍㄨㄛˊ◎ 有土地、人民、主权的政体(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):国家。国土。国体(a.国家的性质;b.国家的体面)。国号。国度(指国家)。国策。国情。国法。国力。国防。国威。国宝(a.国家的宝物;b.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)。国格。国魂。国是(国家大计,如“共商国是”)。 ◎ 特指中国的:国产。国货。国粹。国乐(yuè ㄩㄝˋ)。国药。 ◎ 姓。 笔顺编号:25112141 【师】字解释: ● 师(師)shī ㄕˉ◎ 教人的人:老师。导师。师傅。师生。师徒。师德。良师益友。好(hào )为人师。 ◎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医师。技师。 ◎ 效法:师法古人。 ◎ 榜样:师范。 ◎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师弟。师妹。 ◎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:法师。禅师。 ◎ 军队:会师。出师。 ◎ 军队的编制单位,团或旅的上一级:师长。师座。 ◎ 一国的首都:京师。 ◎ 姓。 同义词、反义词 生 徒 英文翻译 teacher, master, specialist |
上一个:引遇
下一个:官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