蚱蝉
词语 | 蚱蝉 |
---|---|
拼音 | zhà chán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俗称知了。昆虫。体长4—(四)、8厘米,是最大的一种蝉。前、后翅基部黑褐色。斑纹外侧呈截断状。雄性腹部有发音器,能连续发音,声音尖锐。幼虫栖于土中,吸食树根液汁。蝉蜕可供药用。解释二: (一)、蝉的一种。体大,色黑,有光泽,翅透明,鸣声直而长。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虫三·蚱蝉》:“夏月始鸣,大而色黑者,蚱蝉也。又曰蝒,曰马蜩。《豳》诗‘五月鸣蜩’者是也。” 【蚱】字解释: 蚱 zhà ㄓㄚˋ◎ 〔蚱蜢〕昆虫,身体绿色或褐色,触角短,不能远飞,对农作物有害。 ◎ 〔蚱蝉〕蝉的一种。 ◎ 〔蚂(mǎ)蚱〕见“蚂(mă)”。 【蝉】字解释: ● 蝉(蟬)chán◎ 昆虫,种类很多,雄的腹面有发声器,叫的声音很大:蝉联。蝉蜕。蝉韵(蝉鸣)。寒蝉。金蝉脱壳。 ◎ 古代的一种薄绸,薄如蝉翼:蝉纱。 |
上一个:英贤
下一个:帐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