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制
词语 | 时制 |
---|---|
拼音 | shí zhì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(一)、指时节和制度。《诗·鄘风·定之方中序》:“文公 徙居 楚丘,始建城市而营宫室,得其时制,百姓説之,国家殷富焉。”孔颖达 疏:“既得其时节,又得其制度。”(二)、指当时的制度。清 陈天华《中国革命史论》第二章第一节:“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,以詆毁时政,时制毫不禁之。” (三)、时令;季节。《孙子·计篇》:“天者,阴阳、寒暑、时制也。”俞樾《俞楼杂纂·著书馀料·<孙子·计篇>》:“时制,当读为时节。‘节’与‘制’一声之转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‘夫祀,国之大节也。’韦 注:‘节,制也。’是其义亦相通。” (四)、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六十岁制,七十时制,八十月制,九十日脩。”孙希旦 集解:“岁制者,谓送死之具,於每岁有所制也;时制,於每时有所制也;月制,於每月有所制也。六十已衰,始制为送死之具;至七十、八十,而所制弥备;至九十,又於所制者曰脩也。”后以“时制”借指七十岁。《周书·儒林传·沉重》:“建德 末,重 自以入朝既久,且年过时制,表请还 梁。” (五)、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。清 章学诚《文史通义·古文公式》:“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,而公式必遵时制。” 解释二: (一)、指时节和制度。 《诗·鄘风·定之方中序》:“ 文公 徙居 楚丘 ,始建城市而营宫室,得其时制,百姓説之,国家殷富焉。” 孔颖达 疏:“既得其时节,又得其制度。” (二)、指当时的制度。 清 陈天华 《中国革命史论》第二章第一节:“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,以詆毁时政,时制毫不禁之。” (三)、时令;季节。 《孙子·计篇》:“天者,阴阳、寒暑、时制也。” 俞樾 《俞楼杂纂·著书馀料·<孙子·计篇>》:“时制,当读为时节。‘节’与‘制’一声之转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‘夫祀,国之大节也。’ 韦 注:‘节,制也。’是其义亦相通。” (四)、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。 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六十岁制,七十时制,八十月制,九十日脩。” 孙希旦 集解:“岁制者,谓送死之具,於每岁有所制也;时制,於每时有所制也;月制,於每月有所制也。六十已衰,始制为送死之具;至七十、八十,而所制弥备;至九十,又於所制者曰脩也。”后以“时制”借指七十岁。《周书·儒林传·沉重》:“ 建德 末, 重 自以入朝既久,且年过时制,表请还 梁 。” (五)、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。 清 章学诚 《文史通义·古文公式》:“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,而公式必遵时制。” 【时】字解释: ● 时(時)shí ㄕˊ◎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:时间。时不我与。 ◎ 较长的时间:时代。古时。 ◎ 泛指一段时间:时光。时令。时分。 ◎ 现在的,当前的:当时。时下。时务。时宜。 ◎ 常常:时常。学而时习之。 ◎ 一年中的一季:时序。四时如春。 ◎ 旧时的记时单位,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“时辰”,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“子时”,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“午时”。 ◎ 现在的记时单位,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:时钟。时差(chā)。 ◎ 某一时刻:按时上班。 ◎ 不定时,有时候:时而。时阴时晴。 ◎ 机会:时机。待时而动。 ◎ 姓。 英文翻译 time, season; era, age, 【制】字解释: 制(製)zhì◎ 规定:因地制宜。制定。制式。制宪。 ◎ 限定,约束,管束:制止。制裁。专制。制约。抵制。节制。制动。制海权。 ◎ 法规,制度:民主集中制。公有制。 ◎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:制钱(中国明、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)。制服。 ◎ 古代帝王的命令:制诰。 ◎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;守制。 ◎ 造,作:制造。制做。制品。制图。制革。制版。如法炮(páo )制。 同义词:造 |
上一个:山榴
下一个:即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