嗣子
词语 | 嗣子 |
---|---|
拼音 | sì zǐ |
字数 | 2字词语 |
意思 | 解释一: (一)、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(多为嫡长子)。《左传·哀公二十年》:“赵孟 曰:‘黄池 之役,先主与 吴王 有质,曰:“好恶同之。”今 越 围 吴,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。’”杜预 注:“嗣子,襄子 自谓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尧 曰:‘谁可顺此事?’放齐 曰:‘嗣子 丹朱 开明。’尧 曰:‘吁!顽凶,不用。’”《汉书·高后纪》:“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,臧于高庙,世世勿絶,嗣子各袭其功位。”清 侯方域《云起楼记》:“昭烈 谓 诸葛亮 曰:‘嗣子如不可辅,君自取之。’”(二)、旧时称嫡长子。唐 韩愈《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》:“子四人:嗣子光禄主簿 纵,学於 樊宗师,士大夫多称之;长子 元一 ……次子 景阳、景长,皆举进士。”清 王应奎《柳南随笔·嗣子》:“又﹝ 昌黎 ﹞《节度使李公墓誌铭》云:公有四子,长曰 元孙,次曰 元质,曰 元立,曰 元本。元立、元本 皆 崔氏 出。‘葬得日,嗣子 元立 与其昆弟四人请铭於 韩氏。’昌黎 所谓嗣子,与《汉书》正同,皆所谓嫡长子也。盖庶出之子,虽年长于嫡出,而不得为嗣子。” (三)、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,亦称“嗣子”。参阅《清会典事例·户口·旗人抚养嗣子》。 解释二: (一)、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(多为嫡长子)。 《左传·哀公二十年》:“ 赵孟 曰:‘ 黄池 之役,先主与 吴王 有质,曰:“好恶同之。”今 越 围 吴 ,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。’” 杜预 注:“嗣子, 襄子 自谓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 尧 曰:‘谁可顺此事?’ 放齐 曰:‘嗣子 丹朱 开明。’ 尧 曰:‘吁!顽凶,不用。’”《汉书·高后纪》:“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,臧于高庙,世世勿絶,嗣子各袭其功位。” 清 侯方域 《云起楼记》:“ 昭烈 谓 诸葛亮 曰:‘嗣子如不可辅,君自取之。’” (二)、旧时称嫡长子。 唐 韩愈 《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》:“子四人:嗣子光禄主簿 纵 ,学於 樊宗师 ,士大夫多称之;长子 元一 ……次子 景阳 、 景长 ,皆举进士。” 清 王应奎 《柳南随笔·嗣子》:“又﹝ 昌黎 ﹞《节度使李公墓誌铭》云:公有四子,长曰 元孙 ,次曰 元质 ,曰 元立 ,曰 元本 。 元立 、 元本 皆 崔氏 出。‘葬得日,嗣子 元立 与其昆弟四人请铭於 韩氏 。’ 昌黎 所谓嗣子,与《汉书》正同,皆所谓嫡长子也。盖庶出之子,虽年长于嫡出,而不得为嗣子。” (三)、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,亦称“ 嗣子 ”。参阅《清会典事例·户口·旗人抚养嗣子》。 解释三: 嗣子是一个词语,拼音是sì zǐ,释义为有继承权的嫡子的自称。在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,男子无子者可以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男性为嗣子,以传宗接代、承继祖业,此即为立嗣或“过继”。承继人称为嗣子或“过继子”,立嗣人称为嗣父母或“过继父母”。嗣子与嗣父母之间发生拟制血亲关系。嗣子取得嫡子的法律地位,有继承宗祧、继承遗产的权利。 【嗣】字解释: 嗣sì 接续,继承:嗣后(以后)。嗣岁(来年)。嗣响(继承前人之业,如回声之相应)。嗣徽(继承先人的美德、声誉)。 子孙:后嗣。嗣子。 笔画数:13; 部首:口; 笔顺编号:2512512251251 【子】字解释: ● 子zǐ ㄗˇ |
上一个:酒提
下一个:淘漉